什么是意识
“什么是意识”至今没有统一的、完全被接受的定义,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释:
1. 直观理解
2. 哲学角度
- 二元论(笛卡尔):意识与物质不同,是心灵的属性。
- 物理主义:意识是大脑物理过程的产物。
- 功能主义:意识就是某种信息处理功能,可以在不同物理基质上实现(不一定局限于碳基大脑)。
- “难题”问题:哲学家大卫·查尔莫斯提出“意识的困难问题”(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),即:为什么物理过程会产生主观体验?
3. 科学与神经科学角度
科学界倾向于从功能和神经机制定义意识:
- 清醒状态:与睡眠、昏迷、麻醉相对,表示个体对环境有觉察。
- 自我意识:不仅觉察外部世界,还觉察到“自己在觉察”。
- 信息整合能力:能将不同感官、记忆、思维统一到一个整体体验中。
4. 几种主流理论
-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 (GWT):意识是大脑里的一种“信息广播”,把局部处理的结果整合到全脑可用的舞台上。
- 整合信息理论 (IIT):意识的本质是信息的整合程度,用一个量(Φ)来衡量,Φ越高,系统越有可能有意识。
- 预测加工理论 (Predictive Processing):意识是大脑不断预测和修正外部世界模型的结果。
5. 简化总结
意识可以被视为:
👉 一种系统对自己和世界的 主观觉察与体验,
👉 通过 整合信息 产生,
👉 并且能 指导行为和思考。